短书
登录 注册
2020-09-24 16:55:51 - 短书
14岁武汉男孩跳楼事件,令人唏嘘不已.但这恰恰反映出部分中国家长维学习论,一味追求成功,并忽视孩子精神建设的育儿现状.在加拿大保护孩子自尊是教育的底线,而中国家长"先成功后成人"与"知耻而后勇"等的功利化教育方法,正在剥夺孩子们的自尊心
前几天,一位14岁的武汉男孩被母亲当众扇耳光后,选择以跳楼维护他最后的尊严。
这样的新闻,真的是让人痛心又震惊。
自尊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,是最基本的心理人权,是孩子心中视如珍宝的东西。为什么,在我们的社会中、家庭里,却屡屡出现漠视孩子尊严的情况呢?
难道这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吗?我想不是的。这是因为:
在很多家长心中,学习成绩才是孩子的根本,当众羞辱和难堪是为了让他好好学习。
在很多中国家长心中,成功远比孩子的尊严重要,所以中国孩子的自尊心不仅常常被忽略,甚至还被利用乃至摧残,作为通向成功的捷径。
不止如此,在很多家长心目中,对于自尊的认识也往往存在三个误区:
1. 成功才能拥有自尊
2. 自尊是挣出来的
3. 人要知耻而后勇
我曾经也是这么认为的。
一直到我带着孩子到加拿大读书,我才发现孩子的自尊是教育的底线,我们不仅要精心呵护,而且绝不能妥协和放弃。
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,我们也绝不可以用伤害自尊的方式来帮助他们。
我女儿是“疑似多动症儿童”,之所以说是“疑似”,是因为她的行为符合多动症的基本特征,但是她实际上又不是的。
她最大的问题是上课坐不住,看窗外的树叶和小鸟多过黑板;她那份“话痨”的喋喋不休,时不时在课堂掀起喧嚣的浪花。
由于她严重影响课堂秩序,老师只好给她不停地换位置,或者跟不爱说话的同学一起,或者跟关系不好的同学一起。
但是,无论怎样变着花样换位置,她总能把周围同学聊得兴高采烈,于是她只能坐在教室后门的位置,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她讲话的辐射面。
小学二年级的一次偶然测试中,女儿被诊断为注意力有问题。专家建议老师用“eye contact ”(眼神交流)和“where are you?”(提醒女儿别走神)两种办法来帮助她。
专家还一再说:这不是孩子的错,父母和学校要帮助她,千万不要批评她和伤害她的自尊心。
学校每个学年都会换老师,我都会事先跟老师沟通,每当女儿神游于课堂之外,老师便会紧盯着她的眼睛三秒,也就是用“eye contact”来提醒她,或者问她“where are you?”把她的思绪拉回课堂。
也考虑过带她去诊断“儿童多动症”,但老师们认为没有必要,因为我女儿在她喜欢的手工课和科学课实验课都特别专注,读书几个小时都没有问题,老师说应该只是注意力的问题,随着年龄渐长会好转。
靠着“eye contact ”和“where are you?”这两个办法,女儿安然无恙地度过了整个小学阶段,她能基本跟上课堂的进程,学习成绩也很优秀,各方面表现也还不错。
渐渐地,我也放松了警惕,进入初中,我就没有跟老师沟通了。
但是,我高兴得太早了,失去了老师的提醒和约束,女儿如同脱了缰的野马敞开了聊,越聊越嗨,很多功课都忘记写,被告到校长那儿去了。
“儿童多动症”的疑云又一次涌上心头,幸好初中有了心理辅导老师,一位非常友善与可亲的老太太。
她是深受孩子们信任和喜爱的好朋友,孩子们有任何秘密和烦恼都可以告诉她,她不仅会保密而且还会提供帮助。
根据她的说法,我女儿的行为确实很像“儿童多动症”,但需要更多时间的观察:
她给每个任课老师发了张表格,要求他们每天记录我女儿的表现;
她要求老师们不要批评我女儿,以免影响她的自尊心;
同时,她自己每天跟我女儿聊天半小时。
三个月以后,心理辅导老师告诉我,综合所有任课老师的测评,以及她跟我女儿沟通了解,我女儿确实有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,但不是“儿童多动症”。
为了解决耐心听课的问题,心理辅导老师提供了不少办法,比如把老师的话记在本子上;实在听不下去,可以在纸上画画或者手里捏个小玩具……经过三个月的辅导和帮助,女儿终于适应课堂学习。
这么多年,女儿不知道她的头上一直漂浮着“儿童多动症”的疑云,也不知道她的行为严重影响课堂秩序,更不知道我和老师们在她背后所做的这一切。
她只是知道她上课爱讲话,有时候她会问我:“妈妈,老师为什么老爱看我?”和心理辅导老师见面,她也只以为老师是关心她和喜欢她。
如果我女儿在国内上学,老师应该不会很在乎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的自尊心,被老师训斥、罚站应该是很有可能。
而且,我大概也会赞成老师的做法,因为我们希望通过惩罚,让她知道自己的错误,让她觉得这样做是很丢脸的,这样她下次就不敢了。
而且,这种方法实施起来不仅简单又直接,而且快速见效,唯一的代价是自尊心。
但是,自尊心这种无形的东西,我们真是顾不上了,学习成绩和考学才是我们关注的焦点。
我们对待自尊是如此的功利,成功的欲望吞噬了对孩子自尊的关心。
然而,自尊是守护孩子一生幸福的铠甲。
孩子们人生最初的自尊,是由学校和家长共同培育和呵护的,但功利主义已经成为谋杀孩子自尊的元凶,是时候好好检讨下我们功利的自尊观了。
自尊是是无条件的,无论先天条件如何,后天命运的贫富贵贱,每个人都有自尊。
但是,我们有一个模糊的假设:成功才能带来自尊。
成人的世界里,权力、地位和金钱支撑着我们的自尊;而在孩子的世界里,成绩优秀和考上名校是衡量孩子自尊的标准。
你成绩这么差,你有没有自尊心啊?
将来考不上大学,谁看得起你啊?
这孩子不求上进,他要是有自尊心就好了。
批评你几句就生气,原来你也有自尊心啊?
成绩差,表现不好的孩子就没有自尊心吗?
不是的,自尊是上天赋予的,是与生俱来的,就算是考零分的孩子也是有自尊的,也是希望父母爱他们,同学和老师喜欢他们。
《实验社会心理学杂志》2016年1月刊登的一项研究表明:孩子到5岁时,会形成和成年人一样的自尊心。可以说,五岁之前形成的自尊心是一个人终生赖以生存的基础。
自尊是不需要任何外在标准来衡量的,是孩子们对自己的天然的评价。
加拿大的孩子们无论学业和各方面表现是否优秀,个个都很自信,个个都很神气活现,从来不会觉得自己比别人差。
问女儿同学长大以后想干啥,有的要像妈妈一样做个家庭主妇,有的说要当护士,也有说考哈佛大学,他们的自尊和成功没有必然的关系。
我们将自尊等同于成功,用孩子的成绩和各方面的表现来衡量他们的自尊,是在剥夺他们天然的自尊,也在破坏他们未来的幸福,对孩子们来说是很残忍的。
我女儿上课调皮捣蛋,曾经让我觉得很丢脸:这孩子难道就不怕老师和同学看不起她吗?这孩子有没有自尊心啊?生气的时候我也会训斥她。
有一次,女儿被我说急了,崩溃大哭:“妈妈,你带我去看看医生好不好?我是不是有什么病啊?为什么我坐在教室里特别难受?我不想听老师讲课,我忍不住想说话。我不想上学,我只是想见到小朋友……”
我听了有点心酸,她是有自尊的,她只是控制不住而已。每个孩子发育成长的节奏不同,我不能要求她和别人一样,更不能因此就去伤害她的自尊。
在自尊等同于成功的标准下,意味着孩子们必须不断用成就来证明自己的自尊。
对那些不如别人的孩子而言,我们家长斥责他们没有自尊心,等于是往他们伤口上撒盐;
即使那些优秀的孩子,也无法维持稳定和持久的自尊。
童年时代建立的自尊,是人一生的支柱,如果我们能够守护好原始的自尊,无论身处哪个阶层,每个人都可以活得自信满满。
这是之前网上流传的一个视频,硅谷科技公司Solid 8的首席执行官(CEO)Michael Lofthouse对亚裔家庭破口大骂,一名餐厅普通服务员让他滚出去。
欧美国家的普通人,都能活出一份自尊和自信,在不同的阶层面前,保持着他们原始的自尊。他们不卑不亢,不刻意讨好,但又尽到自己的本分,也懂得行使和争取自己的权利。
我想起了我国内居住小区的保安,由于车位十分紧张,时常因为停车发生纠纷。遇到蛮横嚣张的,特别是开着豪车的,保安们常常束手无策。维护停车秩序是他们的权力,但是他们非常胆怯没有底气。
这就是因为我们把自尊看作是成功,那么我们大多数人都不会得到应有的自尊,因为社会的成功者毕竟是少数。
这也是中国教育焦虑的根源,怕孩子以后混得不好,被人瞧不起,没有自尊,这是中国家长最深的恐惧。
自尊是与生俱来的自我价值感,需要像珍宝一样被呵护。但是,很多中国家长会认为自尊是需要靠自己挣来的,一个不成功的人哪来的自尊啊。
对刚到国外的华人家长来说,最不适应的就是学校不公布学习成绩和排名,而且采用ABCD等级来代替考试分数。
我们迫切想知道孩子在班级的层次,好有一个努力的目标和方向,每次家长会总是想方设法打探。
一位加拿大小学老师接受《Toronto Star》采访时候说到:
不明白为什么,中国家长总是要知道孩子在班级的排名,这让我们很为难,因为成绩单和排名是绝对的隐私,我们要保护孩子们的自尊。
加拿大的老师不知道,我们就是为了让孩子有自尊,才要知道孩子的排名,这样可以知己知彼,在竞争中胜出,因为成绩决定着自尊啊。
因为自尊是要靠自己挣来的,中国的孩子从小就被放在各种比较和竞争中,被分成三六九等:
班级和年级的成绩排名,
三好生和班干部评选,
还有教室墙上的小红花榜... ...
当然,成绩永远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。
近年来,浙江和江苏省有些学校不再公布学生成绩,遭到大多数家长的反对,主要理由是:
不知道排名,如何让孩子对症下药提高自己呢?
不知道实际水平,如何激发学习上的“内生动力”呢?
至于孩子的自尊心?孩子需要从小能够承受挫折,从小形成竞争意识。
但是,科学研究表明,竞争对儿童来说是不合适的。虽然竞争可以推动孩子们更加卓越,付出的代价是对自尊的巨大的负面影响。
美国著名的教育家Alfie Kohn说:“绝大多数证据表明,竞争对儿童具有破坏性,这是抚养孩子的有毒方式。
竞争的结果,必定是少数的胜利者和多数的失败者,这会让绝大多数孩子感觉很糟糕,尤其是对不满14岁的孩子,他们还不能正确地认识失败,他们会很痛苦,甚至会引起自我怀疑。
当然,对孩子们来说,并不是要绝对避免竞争。
美国圣托马斯大学心理学教授John Tauer的研究指出:对孩子们来说,团队合作基础上的竞争,更有利于保护自尊。
加拿大的学校把自尊看作是高于一切的,无论老师和家长对待自尊是如此的小心翼翼,而且小学不主张竞争,从初中开始才慢慢引入竞争。
在小学阶段,除了极少数几个特别突出的孩子,基本上很难给孩子们划分个等级出来。
学习成绩保密,各种体育音乐竞赛,不是为了选拔和突出那些优秀者,而是尽可能给每个人参与的机会,尽可能让大家都获奖。没有班干部和三好生之类的评选,老师也不太会去强调或者表扬优秀的同学。
对家长们来说,公开比较孩子是不礼貌的。不像在中国,家长们聚在一起,谁家孩子成绩好,谁家孩子获过什么奖,不出五分钟全都了如指掌,而且马上就能比拼出一个“别人家的孩子”。
通过竞争来“给与”孩子自尊,这是对孩子原始自尊的野蛮剥夺,使得孩子失去了对自我的真正认识,而总是寻求别人的认可,最终将演变成孩子失去自爱自尊的原动力。
自尊是孩子生命之初的尊严,是不能随意践踏、妥协和放弃的。
但是,很多家长信奉“知耻而后勇”,贬低和羞辱孩子,让孩子痛苦和难堪,希望以此唤醒孩子的羞耻心,然后“幡然悔悟”,奋发图强。
武汉14岁男孩被母亲当众扇耳光而跳楼,
10岁的缪可馨小朋友因为被老师羞辱,爬上四楼栏杆,永远告别了这个世界……
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孩子为自尊付出了生命的代价?就是因为家长和老师希望他们“知耻而后勇”,希望他们像卧薪尝胆的勾践,忍受胯下之辱的韩信,在受辱之后,奋发向上,终于成功。
将“知耻而后勇”作为一种励志方式是非常可怕的,因为这是建立在无情剥夺孩子的自尊心的基础上的;同时,为了成功而不惜让孩子付出自尊的代价,也是非常功利的。
当生而为人的尊严受到摧毁,又有多少人还能够奋起呢?恐怕留下的只是孩子的羞耻感,还有一生自卑的阴影,甚至放弃生命。
但是,“知耻而后勇”还是被很多父母作为教育的利器,虽然当众的难堪和屈辱这样的极端方式并不多,但是,诸如通过“激将法”或者“别人家的孩子”来贬低和打击孩子是很常见的。
我觉得自己已经很注意维护女儿的自尊了,可我女儿却说:“你经常贬低和打击我。”
你总爱向我打听同学的情况,然后你会总结出我在哪些方面不如别人;
你每次看到我们班的学霸Emily,你都会不停地夸她,让我向她学习;
每次全国数学大赛的结果出来,你总是要把排行榜的最前几名念给我听;
每次告诉你考试成绩,你的第一句话就是班上的最高成绩是多少……
女儿越说越生气,眼泪汪汪,义愤填膺。
其实,我没有要贬低她的意思,只想用“榜样的力量”来激励她,这是一种鞭策和期许。
但是,事实是,这非但没有激起她要“证明给我看”的雄心,反而让她觉得我有意要贬低她,带来的结果是伤心,愤怒,甚至还有自卑的情绪。
心理学研究已经反复证明,儿童是温柔的生物,他们渴望表扬和鼓励,他们稚嫩的心灵还不能承受各种打击,如果总是让他们知道自己不如别人,他们会非常痛苦。
父母的贬低和羞辱很多时候是口是心非的,但是,正如心理学家苏珊·福沃德博士在《中毒的父母》中说:儿童对父母的话都是深信不疑,他们真的会认为自己是父母的耻辱。
美国儿科医生组织的报告显示:
不断贬低,威胁或无视儿童的自尊,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伤害,就像身体虐待一样,只是我们看不到痕迹而已,并且对儿童产生终身的影响。
真正的励志,应该是一种正面的鼓励。
心理学研究表明,高自尊心才会导致高成就。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发起了“自尊运动”极大地提高了孩子的自尊,“自尊运动”让今天的年轻美国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自信。
“知耻而后勇”往往还藏着父母不切实际的希望,那就是要求孩子跟“别人家的孩子”一样优秀。
但是,研究表明,孩子学习成绩的遗传性因素为62%,也就是学习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。
“知耻而后勇”就是太过强调后天努力的因素,不惜以伤害孩子的人格尊严和自信为代价,想要获得想象中的成功,结果往往事与愿违,甚至给孩子一生留下不可抹灭的阴影。
自尊,是支撑一个人生活下去的依靠。在这个竞争越来越严酷的社会,自尊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冲击,呵护和培育孩子强大的自尊,可以让他们能够抵御各种人生的风雨。
自尊比成功更重要,千万不要以牺牲自尊为代价而获取成功。
我们已经对中西教育进行了很多比较,其实最本质的区别就是中国缺乏自尊教育。
中国传统教育中对自尊的认识过于功利。我们极大地忽略了孩子原始的自尊,我们用成功来衡量自尊,我们用伤害和放弃自尊来获得成功。
功利化的自尊观,是中国孩子缺乏自信和自尊的根本原因。
教育的核心,就是让孩子成长为有独立自尊体系的人,再没有比孩子自尊心更重要的东西了。
自尊是童年的重要组成部分,希望我们的学校和家庭都尊重上天赋予孩子的自尊,希望中国的孩子都获得应有的自尊,都能够被公平地看待,成长为自尊和幸福的人。
20万人都在用的短书直播课堂系统